首页 > 测算 >

安全焦虑下的跨界起点:用 “量子盾” 防 “量子矛”

发布时间:2025-09-27 17:08:58来源:
当量子计算的 “降维打击” 风险日益迫近,通信巨头的跨界布局首先源于对核心业务的生死守护。传统加密体系依赖的 RSA 算法,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将如同 “纸糊的城墙”—— 一台 504 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可在几小时内破解银行加密系统,而当前全球金融交易 80% 依赖通信网络传输数据。这种安全焦虑,迫使中国电信、中兴等企业率先扛起 “量子防御” 大旗。
中国电信的布局堪称教科书级:2023 年注资 30 亿元成立中电信量子集团,构建起 “量子密钥分发(QKD)+ 后量子密码学(PQC)” 的双重防护体系。其发布的全球首个融合型分布式密码体系,通过三层解耦架构实现物理安全与算法安全的无缝衔接:底层用 QKD 技术保障密钥传输的绝对安全,中间层以 PQC 算法完成身份认证,上层通过 SDK 快速接入千行百业应用。这种 “量子盾” 已在合肥量子城域网发挥威力 —— 覆盖 1147 公里光纤的网络,为近 500 家政企单位提供 “无条件安全” 的数据传输,即使用户遭遇量子计算攻击,窃听行为也会因量子态坍缩被实时察觉。
中兴通讯则从硬件端切入,推出业界容量最大的 OTN 量子加密设备,将量子安全能力融入 5G 承载网。这种设备无需改造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即可实现端到端量子加密组网,完美契合运营商 “低成本升级安全能力” 的需求。截至 2025 年中,三大运营商已在 16 个重点城市建成量子城域网,形成 “技术互补、生态共建” 的安全格局,这正是通信行业从 “被动合规” 向 “主动防御” 转型的关键标志。
算力革命的协同逻辑:超量融合激活生态价值
如果说安全防护是 “守业”,那么算力融合就是通信巨头的 “创业”—— 将量子计算纳入现有算力生态,实现从 “通信管道商” 到 “算力服务商” 的身份跃迁。这种跨界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基于现有资源的协同增效,与前文所述 “计算产业全链共振” 逻辑一脉相承。
中国电信的 “天衍” 量子计算云平台,堪称算力协同的典范。该平台接入 24 比特、176 比特、504 比特三款量子计算机,组成 880 比特的国内最大超导量子集群,更通过天翼云的调度能力实现 “量子算力 + 经典算力” 的混合运算。这种 “超量融合” 模式,完美解决了量子计算 “特定场景强、通用能力弱” 的痛点:在药物研发等需要海量分子模拟的场景,量子算力将计算周期从数年压缩至数月;而数据预处理等通用任务仍由经典算力承担,整体效率提升 30 倍以上。目前 “天衍” 平台已吸引 50 多国用户,完成 140 万项实验任务,更入驻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 SCNet,成为计算产业生态的核心节点。
这种协同效应正在反哺通信主业。中国电信将 “天衍” 算力与 “息壤” 平台整合,推出 “量子安全算力专线”:西安某电力企业通过该专线传输电网数据,既享受量子加密的绝对安全,又借助量子 - 经典混合算力实现负荷预测精度提升至 98%。正如中电信量子集团负责人所言:“通信网络是量子算力的最佳载体,量子算力是通信服务的价值升级,二者的融合正在创造新的产业边界。”
应用落地的场景破壁:从实验室到千行百业
通信巨头的量子布局,始终围绕 “应用落地” 展开 —— 依托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将量子技术快速渗透至金融、政务、医疗等核心领域,这与计算产业 “千行百业算力觉醒” 的趋势高度契合。
在金融领域,中国电信与工商银行的合作极具代表性:通过量子通信系统构建核心数据传输网络,使跨地域转账的加密解密效率提升 40%,同时彻底杜绝量子计算破解风险。政务场景中,量子政务专网已在多个城市落地,公文传输、机密共享等业务实现 “零泄密”,某省会城市通过该网络处理 120 万份敏感文件,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更具突破性的是民生应用:中国电信推出的 “量子 + 通话” 服务,让普通用户通过手机即可享受量子加密语音通信,即使通话内容被截获,攻击者也无法还原信息 —— 这种 “平民化” 的量子应用,标志着技术已走出实验室。
在前沿领域,量子计算正展现出颠覆性潜力。中国电信与气象部门合作,将量子算法融入降水量预测模型,使短时暴雨预警准确率提升 25%;与药企联合开展分子模拟,成功缩短抗癌药物研发周期 18 个月。这些场景落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通信网络形成 “数据 - 算力 - 应用” 的闭环:政务数据的安全传输依赖量子通信,气象预测的高效运算依赖量子算力,而应用反馈的数据又反哺量子算法优化,这种生态循环正是通信巨头跨界的终极价值。
跨界终局:通信量子化重塑产业根基
通信巨头的量子布局,本质上是一场 “自我革命”—— 用量子技术重构自身核心能力,再以此为基础赋能全产业。这种逻辑与华为昇腾、银河麒麟的 “芯片 - OS” 协同闭环异曲同工,都是通过生态构建形成竞争壁垒。
当前,中国电信已形成 “安全基础设施 + 算力平台 + 行业应用” 的量子生态,中兴则聚焦 “量子加密硬件 + 承载网络” 的技术输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也分别推出超级 SIM 量子安全产品、“墨攻” 安全平台,共同构成中国量子通信的 “国家队” 矩阵。根据预测,2030 年我国量子通信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而通信巨头凭借网络优势,有望占据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挑战同样存在: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仍需突破,QKD 设备成本有待降低,跨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不过正如计算产业迈过生态坎一样,通信巨头的跨界也在 “问题解决” 中前行 —— 中电信量子集团与中科大共建教研平台,已培养 2000 余名量子技术人才;三大运营商联合制定的《量子通信城域网技术标准》,即将于 2026 年实施。
从安全防护到算力融合,从场景落地到生态构建,通信巨头的量子跨界逻辑愈发清晰:不是为了追逐热点,而是为了掌控未来 —— 当量子计算成为新的算力基座,量子通信成为新的安全基石,谁能率先实现 “通信量子化”,谁就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掌握话语权。这或许就是中国电信将量子科技纳入 “科技创新核心战略” 的根本原因,也是通信产业与计算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