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算 >

行业召回潮突袭:12 万辆车紧急 “纠错”,零跑旧疾引新忧

发布时间:2025-09-27 17:04:49来源:
就在零跑汽车为 “361 万欠款变失信” 焦头烂额之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最新召回通告,让这家新势力的信誉防线再受冲击。9 月 20 日发布的召回清单显示,小米、丰田、斯巴鲁等品牌集中 “纠错”,涉及车辆超 12 万辆 —— 其中小米 SU7 标准版因 L2 辅助驾驶极端场景识别不足召回 11.69 万辆,丰田系因空调软件与加热器设计问题召回近 3 万辆,斯巴鲁岚鲲也因同类空调故障召回 48 辆。
这场覆盖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行业性召回,本是车企完善品控的常规操作,却意外让零跑的 “质量旧账” 被重新翻出。早在 2020 年 10 月,零跑就因仪表软件 Bug 导致行驶中黑屏,召回过 150 台 2019 款 S01 车型。尽管当时召回规模不大,但 “黑屏” 问题此后多次出现在车主维权投诉中,有 2024 款 C11 车主反映 “高速行驶中中控突然黑屏,导航与空调全部失灵”,而零跑仅以 “系统偶发卡顿” 回应,未启动二次召回。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行业召回中,多数企业采用 OTA 远程升级、免费更换改进部件等高效解决方案:小米通过软件升级消除驾驶安全隐患,丰田为问题车辆更换改进型水加热器,宝马则直接替换存在热失控风险的电池模块。反观零跑,不仅未出现在最新召回名单中,其过往对质量问题的应对也显拖沓 ——2023 年有车主投诉 B10 车型续航虚标 30%,直到 2024 年底才通过 OTA 优化电池管理系统,滞后近一年。
信誉与品控的 “双杀局”:零跑的管理漏洞藏不住了
如果说 “失信被执行人” 标签暴露的是零跑合同履约与内部协同的短板,那么质量问题的反复则直指其品控体系的深层缺陷,两者共同勾勒出这家车企 “重扩张、轻管理” 的经营底色。
从管理逻辑看,拖欠 361 万欠款与漠视质量投诉本质上是同一类问题:前者是法务、财务、业务部门 “各自为政”,让 73 台车辆过户流程搁置一年多;后者则是研发、品控、售后环节衔接断层,导致 “黑屏” 等问题从 2020 年延续至今。有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当企业把资源全部倾斜给销量冲刺,就会在合规审核与质量检测上‘开天窗’—— 零跑 2025 年 8 月交付量达 5.7 万台,较去年翻倍,但品控团队人数仅增加 30%,漏洞必然越来越多。”
对比行业标杆的应对方式,零跑的差距更为明显。此次召回中,斯泰兰蒂斯为 1861 辆大切诺基 4xe 车主提供免费头枕检查更换服务,曼恩商用车辆则为 88 台问题底盘紧急排查转向系统,均在 3 天内完成经销商培训与用户通知。而零跑 2024 年处理 B10 续航问题时,既未公开缺陷范围,也未提供代步车或补偿方案,仅在 APP 内悄悄推送升级通知,这种 “低调处理” 反而引发车主更大不满。
新势力的生死考题:召回是 “污点” 还是 “契机”?
汽车行业从不缺召回,但应对方式决定品牌命运。蔚来曾因电池安全问题召回 1.2 万辆 ES8,通过 “上门更换电池 + 终身免费质保” 的组合方案重塑信任;小鹏 G9 因配置争议召回后,不仅补装硬件,还为老车主升级权益,最终实现销量反弹。这些案例证明,主动担责的召回能成为 “品牌加分项”,而零跑的被动应对正在消耗积累的用户信任。
对正处于失信风波中的零跑而言,质量问题的潜在风险更具破坏性。消费者对 “失信企业” 的容忍度本就更低:有准车主在论坛直言 “连 300 万欠款都拖,谁敢信它的售后保障?”,更有车主开始担忧 “现在不召回,是不是等小问题拖成大隐患?”。若未来零跑因质量问题启动大规模召回,叠加 “老赖” 标签的负面影响,其 9.98 万元起售的 “性价比” 优势将彻底失效 —— 毕竟没人愿意为 “便宜但不靠谱” 的汽车买单。
截至发稿,零跑仍未就质量投诉与召回历史作出回应,其与广州首汽的过户协商也无进展。市监总局的召回通告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对 “精细化管理” 的迫切需求:当小米能为 11 万辆车快速纠错,当丰田敢直面设计缺陷,那些还在为 “小钱” 失信、为小问题拖延的企业,注定会被市场抛弃。
零跑的第 100 万辆车已经下线,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361 万的欠款纠纷是 “管理课”,质量投诉的积压是 “品控课”,这两门课不及格,再高的销量也只是空中楼阁。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